绿谷遍野,凉风宜人。“有机谷、偏关味”几个大字在田野里清晰可见。
7月3日,在偏关县楼沟乡谷子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村民刘贵英介绍:“我们这个示范区覆盖东寨村、西寨村等7个自然村,面积5000多亩,我们采用的是‘全环节’绿色高效技术,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还与公司有销售协议,周边600多户都沾了光。”
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将传统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的轨道,将个体农民与广阔市场连接起来,正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环节。近年来,我省粮食连年丰收、农业产业多元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涌现,广大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美画卷正在三晋大地展开。
农业大步迈上新台阶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曾经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每逢春种夏收时节,人扛牛拉的劳作方式成为几代人不愿回忆的过去。而今,遍地农机肆意跑,一袋烟的工夫,几十亩麦田就收割干净;手机一按,几十亩地就完成浇水施肥。
步入小康社会,2021年我省夏粮生产再次喜迎丰收,小麦总产预计24.27亿公斤,比上年增加0.64亿公斤。“三夏”期间,我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8.7%,机播率达到99.3%,农业机械承担和完成了全省95%以上的“三夏”农业生产任务,既保证了小麦颗粒归仓,又为秋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6月16日,山西农业大学研发的“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技术”在翼城县唐兴镇东关村小麦示范田创造了我省小麦亩产830.84公斤的高产新纪录。项目负责人高志强教授介绍:“这项技术解决了小麦生产播种质量差、水肥利用效率低问题,选择高产抗逆品种,采用先进播种机械,利用滴灌及时准确精量供给水肥的技术。”
从靠人力、靠天吃饭到精准控温控水控肥,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足不出户就可以调整蔬菜大棚的温度和湿度,动动手指就能指挥农机在田间灵活工作……在晋中市太谷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西曲河旱垣温室,工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操作,科芯公司CEO胡建龙说:“我们利用‘科技+作物生长规律’,聚焦生产种植环节,以‘AIPA’为技术载体,通过精准种植科学预测,实现订单式标准化农业生产。”先进的技术,精细的管理,使这里产出的蔬果型番茄畅销市场,不仅企业获利,种植户也有可观收益。
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发力支农惠农,连续3年出台若干政策措施,整合资金近400亿元投入乡村振兴。“十三五”期间,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农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339亿元,年均安排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33亿元。
坚持“特”“优”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高起点建设“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南果”平台水果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量的80%以上,“中粮”出口平台带动全省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342万亩,“北肉”平台大同国际陆港建成投用。
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国家枣种质资源圃,保存了1000余份各式各样的优特异枣品种资源——茶壶枣、磨盘枣、羊角枣、葫芦枣、圆铃枣等,约占全国枣种质资源的90%,是世界唯一的国家级枣种质资源圃。红色、黄色、绿色的枣类呈现着我省特优农产品的多彩风姿。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省努力探索“有机旱作农业”新路径,实施了旱作良种攻关等十大工程,整建制建成了4市15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涌现出一批“有机旱作+特色优势产业”好模式。
农村宜居宜业宜游
盛夏时节,走进乡宁县昌宁镇龙鼻村,映入眼帘的是规划整齐、宽阔明亮的骑行步道,沿途文化健康雕塑错落有致,民俗广场让人眼前一亮,置身薰衣草花海,微风吹过,顿觉神清气爽、心情开朗。市民张晓静说:“来这里可以看花看草,还有农耕文化展示馆、休闲民宿,真的特别好。”
“自从村里开展六乱整治,我们村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好了,住得舒心,感觉生活特别有奔头,脸上也挺有光。”偏关县楼沟乡栢家咀村村民顾秀恒说起村里的变化很是骄傲。
多业发展,村美人和。近年来,我省利用丰富的农业和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农林文旅康产业,累计创建中国曼联美丽休闲乡村40个,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8个,累计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景点248个,推介旅游线路63条,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体5900多个。2020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到75.6亿元,带动农户27万户,农副产品销售34.5亿元。
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利用区位优势打造了城郊休闲、社区养老、文化体验等新业态;高平市野川镇利用林区资源发展了山地越野等户外运动项目;蟒河镇依托美景开拓中医科普养生园、高端民宿等创意产业,不仅让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在闻喜县薛店镇沟渠头村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们其乐融融,结伴进餐;图书室、免费理发室常年开放;老树下、广场上,大爷大妈们茶余饭后乘凉叙家常、做操解困乏。
对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我省累计投入资金470亿元,集中开展“治六乱、靓家园、迎小康”村庄清洁行动,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95.2%,2214个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3.3%。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文明习惯得到极大提升和改善。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日渐改善,村规民约人人遵守、道德模范处处涌现,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在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农民物质丰裕精神富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以前我们家节衣缩食,不敢吃、不敢穿,挣不下钱也不敢花。现在好了,有打工收入,还有种地收入,看病有医保,家里还有电脑。以前浇地需要十天半个月,现在地里都装了喷灌设备,一两天就浇完了。以前锄草捉虫都是人工,现在有了植保无人机……”泽州县金田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田民主说起自己的生活变化,感慨颇多。
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到脱贫摘帽再到实现小康,我省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生活蒸蒸日上。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46.7亿元,同比增长3.6%,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78元,同比增长7.6%,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7.8%,增幅连续三年超全国平均水平,连续五年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物质丰裕了,农民的选择多了起来,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水涨船高。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部分农民进城就业,在家种地的农民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我省每年拿出1亿元以上资金开展新型高素质农民整省试点,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57万人次。率先制定玉米、小麦、水果等20个方面的生产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评介颁证10万人,中高级技能农民占比50%以上。
新绛县三泉镇白村种植大户晁贞良,在三泉镇、泉掌镇、泽掌镇等乡镇完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10万亩,帮助农户年增收1500余万元。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培育家庭农场6.4万个,农民合作社9.6万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0家。在全国率先发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范》《农业生产性服务指南》地方标准,培育托管服务主体3.2万个,托管面积达到1980万亩。翼城、洪洞等地托管经验被全国推广。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杜堡村80后农民程子昂,返乡创业开拓出鱼菜共生、鱼果共生、南果北种、林药间作、乡村旅游、青农特卖等新型农业模式;通过农业废弃物发酵组合,制造出果皮饲料、混合绿肥、果壳基质土等农资,他说:“当代新型农民的思维早已摆脱了以前的固化模式。”
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开拓新市场,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引领我省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动我省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
2025-2031年中国曼联现代农业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曼联现代农业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共十六章,包含国内成功现代农业园区透析,2025-2031年中国曼联现代农业前景预测分析,2025-2031年中国曼联现代农业投资战略研究等内容。
版权提示:曼联体育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tom@xxdwzd.com、029-87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