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构建具有人类小胶质细胞表型的神经免疫类器官模型
小胶质细胞是位于大脑的免疫细胞,在大脑发育、稳态维持和疾病发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受体外模型的限制,大脑微环境与小胶质细胞之间的关联研究难以开展。
我国科学家发现羧肽酶E促进衰老小鼠神经发生
哺乳动物随着年龄增长,成体神经发生水平逐渐降低,该过程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中国曼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研究团队发现,恢复羧肽酶E(CPE)可促进衰老小鼠大脑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成熟及神经发生。
科学家发现延胡索酸诱导的线粒体相关先天免疫反应新机制
肿瘤是一种由多因素驱动的疾病,不同恶性肿瘤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其中细胞代谢重编程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延胡索酸水化酶(fumarate hydratase,FH)是参与三羧酸循环中的代谢酶,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FH的突变可以导致延胡索酸盐的异常积累,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激活细胞恶性转化和肿瘤进展。
联合国举行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特别活动
近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克勒希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组织召开了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IYBSSD)特别活动。
科学家首次发现细胞亚群有助于预测干细胞移植受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许多恶性、遗传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再生疗法。然而,目前人们对移植受者造血重建的了解仍然有限。
我国科学家利用食蟹猴胚胎体外培养模型揭示灵长类早期神经胚发育特征
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国民健康。有数据显示,当前已知的出生缺陷病种超过8000种,其中神经管畸形是常见的一类出生缺陷。出生缺陷的发生与早期胚胎发育异常直接相关。
国外科学家发现肿瘤细胞分泌的囊泡与颗粒会诱导肝脏代谢功能失调
肿瘤可以诱发宿主体内多组织器官的系统性病变。原位肿瘤在能够发生转移的同时,还会通过释放可溶性因子、细胞外囊泡与颗粒(EVPs)等破坏机体稳态。
科学家利用空气基二氧化碳高效合成氨基酸和有机酸
空气基二氧化碳高效生物转化对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学家发现矮小相关转录因子3表观遗传重编程能够增强免疫疗法的临床疗效
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或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抗体治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疗法在临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低临床应答率和缺乏预测免疫应答的生物标志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我国科学家将酿酒酵母改造为甲基营养型微生物
甲醇(Methanol)是重要的一碳资源,但目前甲醇仅能被少数非模式微生物如甲基营养型微生物利用。因此将模式微生物改造为甲基营养型微生物,有助于将甲醇转变为高价值副产物,促进一碳生物转化利用。
国外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完整的软性假体电子皮肤
皮肤作为人体与周围世界的主要界面和保护层,具有重要作用,遭受皮肤损伤或者截肢的患者可能会有严重的感知-行动回路紊乱,人造皮肤可以同时模仿自然皮肤的感官反馈和机械特性,但是实现与人体无缝集成的仿生系统仍然是一大挑战。
我国科学家利用解脂耶氏酵母高产虎杖苷
虎杖苷(polydatin)是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的提取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神经保护、心脏保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虎杖苷是白藜芦醇的糖基化衍生物,较白藜芦醇有更高的水溶性、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同时相较于白藜芦醇具有更好的抗癌作用。
我国科学家实现甲醇生物转化高效合成3-羟基丙酸
3-羟基丙酸(3-HP)是一种多功能平台化学品,可用于合成多种生物可降解聚合材料。
我国科学家实现硫酸软骨素A的全细胞催化合成
硫酸软骨素A(CSA)是一种珍贵的糖胺聚糖,是软骨的重要结构成分。同时,CSA可以用于抑制炎症、调节免疫和促进脑发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目前CSA的合成方法成本高昂且效率较低。
韩国研发出镍-钼催化剂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镍-钼催化剂,作为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具有成本低、催化效率高等优点。
美国人工智能模型可推测材料内部结构和性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可从材料的表面数据推测其内部结构、空隙和裂缝等详细信息。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