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了新一代可降解塑料聚乳酸的“负碳”生产技术
塑料污染是21世纪面临最紧迫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目前,人们通常使用焚烧和掩埋等方式处理塑料废弃物,但上述方法可能带来进一步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从源头上生产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被认为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终极方案。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是目前最理想的代替传统塑料的候选可降解聚合物。
我国科学家提出DNA信息存储阴阳双编码新方法
DNA存储是由DNA高通量合成与测序技术催生的信息与生物相融合的新领域,通过DNA分子的碱基序列直接编码数字信息,由高通量合成技术合成序列进行信息写入,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实现信息的读取,以实现存储数据的信息还原。DNA存储的编解码,是DNA存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了存储信息的稳定性及可靠恢复性。
科学家揭示大脑工作记忆的形式
人类大脑短时存储信息的能力,亦称工作记忆,是人类一系列高级认知过程的基础。工作记忆功能障碍是诸如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核心。尽管工作记忆很重要,然而目前人类对大脑如何存储工作记忆表征仍然缺乏深入理解。
国内外科学家合作揭示脂肪含量和肥胖相关蛋白在哺乳动物发育中的主要功能底物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mRNA内部最常见、最丰富的修饰,受多种蛋白的调控。其中,脂肪含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作为首个被鉴定的RNA去甲基化酶,可以擦除mRNA内部的m6A,但FTO在哺乳动物发育中的主要功能底物仍不清楚。
科学家在细菌中发现新的免疫机制
近期,荷兰科学家在细菌中发现Argonaute蛋白通过一种新机制中和入侵者,从而发挥免疫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期刊,标题为“Short prokaryotic Argonaute systems trigger cell death upon detection of invading DNA”。
我国科学家发现胞内细菌能促进癌症转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结直肠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类型中,细菌也是肿瘤组织本身的组成部分。这些细菌往往以较低的生物量寄生在肿瘤组织中,其菌群特征与癌症风险、病理类型和治疗反应相关。然而,肿瘤驻留细菌在肿瘤进展中的生物学作用仍不清楚。近期我国科学家发现,肿瘤驻留的胞内细菌能够促进癌症转移。
我国科学家发现热射病的重要致病机理
热射病(Heatstroke,又称“重度中暑”)是一种由热应激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疾病,与循环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有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射病引起的死亡人数逐年增加,但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我国科学家发现富含丝氨酸精氨酸的剪接因子2在骨骼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富含丝氨酸/精氨酸的剪接因子2(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2,SRSF2)是细胞存活的关键调控因子,但其是否参与成肌细胞的增殖和骨骼肌的发育生成尚不清楚。
科研人员研发基于涡旋射流装置的免疫印迹分析方法
免疫印迹分析(immunoblot assays,IAs)广泛用于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然而传统方法成本较高、耗时长、操作相对复杂,并且容易受到背景干扰,影响检测灵敏度。
科研人员研发靶向线粒体凋亡的增强免疫疗法新策略
大多数肿瘤靶向治疗策略聚焦于癌症信号通路的上游靶点,从而诱导下游细胞凋亡。然而,癌细胞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可以在靶点下游形成各种补偿机制,造成肿瘤耐药。靶向线粒体凋亡可以实现直接诱导癌细胞凋亡,是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思路。
科学家发现并揭示新的转录起始检查点——RPAP2负调控转录起始的分子机制
基因转录是中心法则的关键环节,以DNA为模板产生RNA用于蛋白质合成。发生在基因启动子区的转录起始过程是基因表达调控的核心,细胞在复杂且精密的调控信号下,将抑制或促进转录起始前复合物在基因启动子区的装配,调控后续转录的活性。目前关于转录起始调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录起始激活机制,对于转录起始的负调控机制却鲜有报道。
科学家发现介导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分子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识别肿瘤细胞后,释放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Granzymes)损伤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并诱导其凋亡。然而,肿瘤细胞可通过修复细胞膜的损伤等途径逃避CTL的杀伤,但其修复膜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科学家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生成三维泪腺类器官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生成三维泪腺类器官。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题为:Generation of 3D lacrimal gland organoids from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科学家发现灵长类动物羊膜形成具有两个独立的阶段
在进化过程中,羊膜形成的机制如何呈现多样化仍有待研究。英国剑桥大学等研究团队发现,灵长类动物羊膜形成具有两个独立的阶段。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 Stem Cell》上,题为:Amniogenesis occurs in two independent waves in primates。
科学家研发出用于快速和超灵敏病毒诊断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新技术
美国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Digital plasmonic nanobubble detection for rapid and ultrasensitive virus diagnostics”的文章,研发出用于快速和超灵敏病毒诊断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新技术。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小分子将人类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
西安大学研究团队实现了使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生成人多潜能干细胞的过程。该论文于近日发表在《Nature》上,题为:Chemical 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