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症严重程度的新预后标志物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整个神经系统轴突和神经元的损伤。虽然这种损伤一开始往往没有被患者注意到,但损伤程度决定了疾病严重程度的预后。疾病过程的预测判断对选择合适的多发性硬化症治疗方法很重要,医学研究一直在寻找可靠的预后工具。
韩“世界”号搭载的同位素电池试验成功
韩国原子能研究院自主开发、搭载在“世界”号上的同位素电池试验成功。同位素电池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传达给热电元件来发电,其优点是在无外部动力源的条件下可自行发电,不受温度、压力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我国科学家揭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新机制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功能蛋白神经元导航蛋白2(NAV2)主要调节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生长、迁移和再生。而NAV2在RA中的具体作用仍然未知。近期,澳门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西安航天中心医院的联合科研团队揭示了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新机制。
我国科学家在细胞命运调控因子c-Myc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作为一种作用广泛的转录因子,c-Myc是调控细胞命运的关键蛋白,但也是公认的难以成药的靶点之一。因此,c-Myc的调控和干预手段一直是国际竞争的前沿与热点方向之一,相关靶向研究一旦取得重要进展,就会受到广泛关注,并引起干细胞、肿瘤和药物研发领域进一步的突破。
科学家利用超声波改善了水凝胶的生物粘附性
粘合剂的强力生物粘附性在工程和医学中具有重大意义。生物粘合剂在临时或永久组织修复、伤口处理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连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粘合剂在需要时发挥可逆性并保持渗透性,对粘合剂强度的控制仍有待研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研究团队利用超声波改善了水凝胶的生物粘附性,使水凝胶具有可控的、强力的生物粘附力。
我国科学家发现重度抑郁症DNA甲基化生物标志物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重度抑郁症(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临床访谈和问卷调查,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近期,中国曼联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西安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的科研团队发现了BICD2基因是重度抑郁症的DNA 甲基化生物标志物。
我国科学家开发新型口服抗生素递送载体
近期,中国曼联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口服抗生素递送载体,可高效促进抗生素的口服吸收,同时有效降低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
我国科学家揭示血管钙化新机制
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近期,国家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研团队揭示了血管钙化的新机制。
科学家提出优化环状RNA翻译水平新策略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分子,呈封闭环状结构,可以更加高效和稳定地表达蛋白质。近期,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系统方法,用于快速组装和测试影响合成circRNA蛋白质生产的因素,并通过优化设计将circRNA翻译表达的蛋白质产量提高了数百倍。
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针对实体瘤的纳米药物疗法
近日,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来自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针对实体瘤的纳米药物疗法,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成功率。
韩国发现超高温核聚变等离子体新运行模式
韩国核聚变能源研究院和首尔大学联合科研团队,通过分析超导核聚变研究装置(KSTAR)的超高温核聚变等离子体运行成果,发现了新的核聚变等离子体运行方式,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俄科研人员研发可用于极低温度的磁致伸缩材料
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金属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一种磁致伸缩材料进行改进,可在极低温度下使用,用于制造强声、超声波发生器、磁场和电流传感器等。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杂志上。
韩科研团队研发新一代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利用自研新型纳米材料成功研发了新一代纳米片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美发布超算系统开源数据集以探索数据中心优化途径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超级计算中心(LLSC)发布了超算系统运行记录的开源数据集,旨在帮助科研人员和数据中心运营商探究数据中心优化途径。
比利时科研人员研究将火星大气转化为氧气的方法
火星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和一小部分氮组成。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UAntwerpen)的化学研究小组发现,通过等离子体反应器,可从火星大气中提取氧气,还可以将氮转化为良好的碱性基肥。这项技术未来有望用于火星上的生命支持和运输系统。
美科研团队开发出新型低成本铝硫电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由铝、硫、盐制成的新型电池,可为可再生能源提供低成本备用存储,预计成本约为同类锂离子电池的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