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科研团队开发新型分子编码方法
捷克科研团队联合开发了新型分子编码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俄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记忆功能材料
俄罗斯科研人员与日本、以色列科研人员合作,研发出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生物相容性“智能”聚合物材料(聚ε己内酯),可广泛用于外科手术、细胞工程、再生医学等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上。
国外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小行星撞击产生结构异常复杂的金刚石材料
根据英国和匈牙利科研人员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发现由小行星与地球碰撞产生的冲击波会产生具有一系列复杂碳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于推进未来的工程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俄科研人员研发用于镁合金防腐蚀抗菌的自修复涂层
俄罗斯科研人员使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PEO)方法研发了一种用于镁合金防腐蚀的涂层,并具有抗菌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镁合金杂志》上。
我国科学家使用酶-化学级联催化高效生产L-高苯丙氨酸
L-高苯丙氨酸(L-HPA)是一种代表性的非天然氨基酸,是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中性内肽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内的许多手性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家发现抑制胰腺癌转移的关键蛋白质
胰腺导管腺癌(PDAC)起病隐匿,是一种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足7%,特征是显著的基因组畸变和糖酵解表型增加。PDAC中的细胞异质性是界定疾病亚型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同的PDAC亚型如何相互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最古老欧洲蝾螈化石揭示两栖动物起源
根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研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在苏格兰发现的化石代表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蝾螈。
澳科研人员开发锇—甲烷复合物有助研究转化甲烷新方法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与稀有金属锇连接的分子键,可将金属锇和甲烷结合成特殊复合物,这种新的锇—甲烷复合物可以持续存在超过数小时,为科研人员分析其结构并创造出潜在的有利于转化甲烷的新催化剂提供了条件。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
韩科研团队利用纳米技术研发适用人造视网膜新材料
韩国科研团队利用纳米技术研发适用于人造视网膜的超柔性高感光新材料。人造视网膜材料一直存在因长时间拉伸弯曲的形态变化导致感光度下降的技术难点。科研团队模拟眼睛组织,按照最佳比例合成弹性聚合物,研发出超柔性半导体量子点纳米新材料。
美科研人员开发出能检测任意频率的纳米级量子传感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方法,使量子传感器能够检测任意频率,并且可以测量纳米级特征。该团队设计的新系统,称之为量子混合器,使用一束微波将第二个频率注入探测器,将目标场的频率转换为不同的频率,基于原始频率与添加信号频率之间的差异,使该频率被调谐到探测器最敏感的特定频率。
科研人员改进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技术制备超石英涂层
俄罗斯和以色列科研人员在正常环境条件下通过在电解液中引入无定形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改进了用于加工铝、镁和钛基合金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技术(PEO)。其技术优势在于可在产品表面形成保护性陶瓷氧化层,提高机械、隔热和防腐性能,在极端条件下保护零件免受损坏。
韩国科研团队开发出可降低30%辐射的X射线组件
韩国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冷阴极X射线管,可作为钨丝X射线管(X射线设备核心部件)的替代产品,能降低约30%的辐射,解决了X射线设备通电后,钨丝等材料在部分情况下无法进行医学成像的问题,预计未来将应用于医疗X射线摄影便携式移动设备。
英科研团队发现昆虫迁徙背后的关键基因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科研人员领导的团队确定了迁徙和非迁徙食蚜蝇之间的1500多种遗传差异,有助于揭示昆虫迁徙背后的原因。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生态学》杂志上。
我国科学家开发针对破骨细胞多核化进程的调控系统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结构破坏和骨密度降低为特征的常见老年骨病。病理状态下,单核的破骨前体细胞大量融合为成熟的多核破骨细胞,引起超量骨吸收。然而,目前临床上并没有选择性抑制特定阶段破骨细胞的治疗方法。
我国科学家开发新型吸入式核酸纳米递送系统治疗肺纤维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是进行性的间质性肺病并伴有持续的肺功能损伤。目前全球约有500万人患IPF,平均中位生存期为3~5年。迄今为止,上市药物仅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且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弱推荐药物,存在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科学家发现基因组学在海洋细菌研究方面的应用潜力
基因簇是指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同一家族的成员基因,簇状排列在染色体上相对集中区域的现象。近期,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借助基因组学技术,发现了多种海洋细菌生物合成基因簇,未来可能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