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开发多细胞协作的活体功能材料
活体功能材料是将生物的生命行为赋予物质载体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属于生物化工和材料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将工程化细胞作为功能单元,结合材料科学的技术手段,可构建以活细胞编程的功能增强材料并逐步实现材料的生命化。
我国科学家发现中介体MED23突变的致病机制
转录中介体是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多亚基复合物,被称为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中央控制器,其中MED23亚基突变与家族性智力障碍有关,但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期,复旦大学和中国曼联科学院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MED23突变通过改变染色质构象和增强子活性而使基因表达失调。
科学家揭示儿童出生时的胎龄与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况的相关性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揭示了儿童出生时的胎龄与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况的相关性。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杂志上
新研究为人脑如何适应外部刺激揭示重要机制
当光线进入眼睛时,我们大脑视觉区域的神经元开始放电。然而,大脑适应这种长时间的输入是因为神经元疲劳,还是为了增强感知能力而更有选择性地放电?长期以来,该领域存在两个不同的假说。
我国科学家揭示光感知调控葡萄糖代谢的神经机制
研究表明,夜间光源过多暴露显著增加了代谢疾病风险。然而,光调节代谢的神经机制仍有待研究。中国曼联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光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棕色脂肪组织轴调节葡萄糖代谢。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
科学家绘制肺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单细胞空间图谱
目前,大多数临床策略仍依赖于肿瘤亚型的组织病理学分层,而对这些分层亚型中单细胞表型的空间位置信息知之甚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团队绘制了肺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单细胞空间图谱。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天文学合作绘制银河系磁场结构图
在对北半球微波范围内的天空进行观测近十年后,QUIJOTE合作团队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发表文章,对银河系微波辐射过程中在10—20GHz波长光的极化进行了最准确的描述,补充了以前在微波下观测天空的空间任务(欧空局的Planck和美国宇航局的WMAP)。
国外开启2023科学年“我们的宇宙”
近日,德国宣布开启“我们的宇宙”科学年。2023科学年将关注宇宙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人类关于存在和意义的古老问题与当前的研究项目和未来前景相结合。
国外新建单晶电子衍射中心
英国新建首家国家级单晶电子衍射中心,位于南安普顿大学和华威大学,是国家晶体学服务(NCS)的一部分,并将于2023年7月向学术和商业合作伙伴开放。
国外研发新型紧凑型声呐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研制出新型紧凑型声呐,该声呐采用新型回声处理方法,与传统声音回声可视化信号处理方法相比,在图像清晰度、传感器数量和使用的传感器阵列尺寸权衡等方面具有优势。
国外发现光合作用关键蛋白高分辨率结构
为在原子水平上了解光合作用过程,波兰雅盖隆大学科研人员对一种关键光合蛋白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细胞色素b6f蛋白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Nature》杂志公布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七项新技术,其中五项属于生物医学领域
生物医学是综合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在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科学家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探究药物与多组学数据间的关联
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的药物反应模式是相对复杂的,可能涉及多个器官和因素,而大部分影响机制仍然是未知的。近年来,表型和多组学筛查可用于揭示疾病特征,并为研究药物在疾病进展中发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多组学数据分析面临着数据降维、数据异质性与整合困难等多方面挑战。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聚合物材料或可帮助预防由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一项诊疗技术,但由导尿引起的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一直困扰着医护人员。
我国科学家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发“数字流式”眼底彩照智能筛选系统
2021年9月22日,美国FDA首次公布了已获得许可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相关医疗器械名单,并于2022年10月5日再次进行补充,截至目前,该清单已有521项产品及相关信息,这意味着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进入临床转化应用阶段。
我国科学家揭示中国曼联遗传性脑小血管病血脑屏障水交换率变化特征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一组因脑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病变引起脑内病理、临床及影像学改变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精神情绪异常和步态异常等。因该病受累人群广泛,近年来备受重视,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