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科研人员使用石墨烯电极电解水分子
由英国国家石墨烯研究所(NGI,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研人员领导的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使用石墨烯作为电极来测量施加在水分子上的电力以及水分子响应这种力而断裂的速率,表明水分子的破裂速度随着电力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
国外研究发现促进斑岩铜矿床形成的因素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领导的合作研究表明,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是由于其潜在岩浆管道系统的快速变化所致。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
国外科研人员研发异质结构人工突触元件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人工大脑融合研究所、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及韩国化学研究院联合研究团队成功研发新二维绝缘体物质合成技术,制作出高性能人工突触元件。
国外科研团队发现最薄铁电材料
铁电体(ferroelectrics)是一种可有效降低手机和计算机中超小型电子设备功耗的先进材料。铁电体的原子偏离中心排列,形成自发的内部电荷或极化。当被暴露于外部电压时,这种内部极化可以逆转方向,为实现超低功耗微电子技术带来了希望。但传统铁电材料在厚度不到几纳米时会失去内部极化,这一限制阻碍了铁电体与微电子的集成.
国外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加速碳捕获材料研发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准确预测金属有机框架和其他吸附剂的热容量,为未来的碳捕获技术开辟了应用前景。研究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
国外研发降解速度更快的新型生物降解聚合物
韩国亚洲大学科研团队将磷酸金属盐作为催化剂开发出一种新型生物降解聚合物,其制成的可降解塑料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约是现有可降解塑料的9倍。
国外科研人员利用月船2号测量月球表面的钠含量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科研人员使用印度第二次登月任务月船2号(Chandrayaan-2)携带的CLASS仪器(月船2号大面积软X射线光谱仪),成功绘制了月球表面钠的全球分布图。
科学家构建肾脏纤维化全景图谱
慢性肾脏病通常由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急性损伤和遗传等多因素诱导发生,其核心通路是肾脏纤维化,是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表象,除透析和肾移植之外,目前仍无有效针对晚期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法,肾脏纤维化过程中的分子和代谢机制也不甚明晰。
科学家揭示调控人类肝细胞命运的关键通路
肝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这是因为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均由肝脏执行,如分解血液毒素、代谢存储、脂质/糖代谢及分泌血清蛋白等。肝细胞是执行生理功能的重要细胞类型,尽管有多项以单细胞转录组为工具的研究对成年肝脏细胞分子图谱进行了细致绘制,然而,我们对胚胎发育过程中肝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作用机制尚不明晰。
我国科学家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新机制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涉及通路中的蛋白质合成。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机制靶点是蛋白质翻译的主要调节器,但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机制仍不明确。
我国科学家构建类器官模型助力肿瘤精准治疗
结直肠癌(CRC)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约20%新确诊结直肠癌患者会罹患同步性肝转移(LM),肝脏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最常见的脏器。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化疗反应和术后预后。
科学家进行最大规模的黑色素瘤全基因组测序研究
黑素瘤是一种黑素细胞癌,根据身体部位的位置有多种亚型,尽管已有文献针对黑色素瘤的基因组景观进行分析,但是仍缺乏更全面的基因组研究。
科学家发现NLRP3炎症小体活化调控的新机制
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宿主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可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应激相关内源性信号分子,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其功能缺陷可导致炎性相关疾病、癌症、代谢紊乱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我国科学家揭示胶质母细胞瘤中肿瘤与微环境自然协同演化过程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预后极差,超过90%的GBM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会快速复发,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我国科学家设计出基于毛发状微结构的高灵敏脉搏监测柔性传感器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脉搏实时监测,然而,具有中心对称微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很难兼具高灵敏度和宽压力监测范围。近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科研团队设计出基于毛发状微结构的高灵敏脉搏检测柔性传感器。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用于健康监测的高性能多模态智能纺织品
纺织材料已广泛应用在柔性传感器中,然而,能够区分多种刺激的多模态智能纺织传感器仍然存在挑战。近期,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能够同时实时测量温度和脉冲/触摸的多模态智能纺织品。